7月,北京再度迎來雷雨天氣,但清涼的天氣好景不長,北京日前又遭遇霧霾,全天籠罩在一片昏黃之中。空氣污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煤炭消費量占世界煤炭消費量50%,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60%,很容易導致霧霾天氣。因此,走煤炭清潔利用之路,已刻不容緩。
7月12日從北京市質監局了解到,今年8月1日起,為改善北京空氣質量,北京市將強制使用低硫煤。
在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中,煤炭燃燒后的排放物對人體危害很大,必須引起重視。走技術驅動之路,實現煤炭清潔利用,是我國經濟發展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煤化工“過熱”
目前,我國在煤炭清潔利用上取得初步成果。現代煤化工是煤炭利用的重要方向,通過煤熱解、氣化為基礎,合成各種替代液體燃料及化工產品。近年來,我國開發以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芳烴、煤制乙二醇和大型煤制醇醚等為代表的現代煤化工先進工藝技術,并進行了工程示范。
但是近年來,整體煤市頹敗,市場出現“逢煤必化”現象,煤化工發展過熱,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是規劃不到位。由于存在爭議,煤化工規劃至今沒有出臺,重點煤化工項目沒有放行,許多未經規劃、環保要求不合格的項目則沒經審批就開工建設,有些產品已成盲目發展之勢。目前不是規劃引導項目,而是項目倒逼規劃、規劃追認項目。
二是機制不完善。煤化工是技術與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消耗一定量水資源,產生大量CO2和其他污染物。這些社會負效應沒有在項目成本里得到體現,政府也沒有這方面的規范要求。在碳排放成本方面,國家的預期政策不明朗,相關工作不到位,使得企業決策存在風險。
三是市場主體不成熟。部分地方和企業只講發展不講科學,講形式不講實質,講當前不講長遠,講單干不講合作。
四是溫室氣體減排不落實。減排技術也沒有大突破,對減排工作缺少規范性要求和政策支持。
煤炭清潔利用是關鍵
根據一年一度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3年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2.4%,但能源消費增速持續放緩。根據這份報告,2013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持續改進。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為67.5%,創歷史新低。石油占比為17.8%,是1991年以來的最低值。過去10年,天然氣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比重翻了一番,達到5.1%。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9.6%,過去十年增速超過50%。
盡管我們在努力調整能源結構,試圖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但在可預見的長期能源結構中煤炭仍將占主導地位。基于我國富煤貧油的國情,如何高效清潔地利用我國煤炭資源是我國能源工作面臨的一個大課題,對能源安全與霧霾治理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博士針提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需要實現四大轉變:
轉變一:促進煤炭由主要作為燃料向燃料、原料并重轉變要充分利用煤炭碳、氫等元素發熱和化工合成原料的功能,滿足電、熱需求的同時,生產天然氣、超低污染物含量的液體燃料油、航空及軍用特種燃料、化工品等多種清潔能源和工業原料。
行業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甲醇中產量達到2900萬噸,二甲醚產量500萬噸,煤制油投產項目產量約170萬噸,煤制烯烴產量180萬噸,煤制乙二醇產能90萬噸,已投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產能達到27億立方米,產業規模居世界首位。預計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氣規模將分別達到3000萬噸和500億立方米。
轉變二:促進煤由能源主體向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轉變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煤電裝機容量,同時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水電、風電、在建核電。如果放在一個能源體系中考慮,可以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與煤電、煤化工多聯產技術相結合。這一結合技術可行、成本可控。例如光熱發電自己發展可能會受到一些限制,如果光熱和煤電結合則在經濟上完全可行。
轉變三:促進煤炭由高碳粗放型開發利用向近零排放目標的清潔高效利用轉變無論是經過液化還是氣化,煤炭轉化的終極目標是生產包括電力、燃料和化工產品在內的終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要把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降至最低,做到近零排放。一方面在轉化過程中去除所有的污染物,并實現伴生資源(鋁、鎵、鍺、鈾、硫等)、廢棄物或污染物進行的資源化高效綜合利用、吃干榨凈;另一方面利用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轉變四:促進煤基能源生產消費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在一次能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二次能源(電力、清潔燃料、液體燃料)、智能電網、儲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和終端用戶之間建立基于物聯網的智能能源系統,通過最優化選擇,提高整個能源體系效率,降低排放。通過清潔低碳能源與智能能源系統的結合實現能源產業革命。